《神明故事傳說》三官大帝

三官大帝

掌管天地人三界的神祇。俗稱三界公,指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最早出現在張道陵所創之天師道,天師道是道教正一派的前身,三官大帝在天師道的首過治病儀中,是人們懺悔上書的對象,懺悔者需手寫告罪文書上告天、地、水三官,分別置入山上、地下、水中,此儀式稱為即三官手書。三官本於上三天玄、元、始之氣,是東漢道教因應時代提出的宇宙觀,本代表當時道教的最高神,後來形成職掌天、地、水之三官。民間固然也有三界公即是堯、舜、禹的說法,應是把漢人宇宙觀中抽象的天、地、人三界人格化的結果。 三官大帝也和三元日有關。至少在唐朝之前,人們已經認為三元之日是三官裁量人們的功德過失之日,上元是天官校計人們功德之日,上元是天官校計日,中元屬地官,下元則屬水官。另有一說是農曆正月15日上元是天官的生日,7月15日中元是地官的生日,10月15日下元是水官的生日。三官大帝經歷魏、晉、南北朝的演變,至唐代將三元節祭拜三官定型化,以此表示漢人宇宙觀有天、地、人三界的觀念,因為人存在於天、地之間,而漢人又是農業民族,以稻米為生,水稻的種植與水有密切的關係,因此以水官象徵人界。三元節這三個日子是臺灣民俗的重要節日,上元節是元宵節,俗例年初要向上天祈福,元宵是新春祈福活動的最後一天,也是最高潮的一天。中元節需普度好兄弟,下元做年尾戲或平安戲向三界公感恩人界的豐收。 台灣之三界公廟不多,多以三界公廟、三元宮、三官大帝廟為名。數量約莫在十多座至二十座之間。但是三界公在臺灣民間信仰有其特殊地位,信仰非常普遍,往昔三合院式的民宅正廳皆垂吊有「三界公爐」,有時會以三界公爐懸吊鐵鍊的耳朵來區分族群,三耳的是漳州人,四耳的是泉州人。庄社祭祀三界公的情形也很普遍,有些地方早期有「三界公壇」簡稱為「公爐」,許多「公爐」、「公厝」即是以三界公為主神。往昔也有庄社有「三界公會」,以頭家、爐主的方式祭祀三界公,即使沒有「三界公壇」,也會在土地公廟或村廟,或是在值年爐主的家中祭祀三界公。

  •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