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土地公》
土地公又稱「福德正神」,是臺灣非常普遍的神祗,在不同的地區、文獻裡,也有不同的稱呼,如「土治公」,「伯公」,「后土」,「社神」等等。土地公的傳說相當多,且經常有一般人因為生前行善或特別的地方功蹟,在死後向在世之人託夢成為土地公者,此外,更有許多土地公和當地的大樹公、石頭公等結合,成為地方的土地公,且古代本有立樹或立石為社神的概念。土地公的源頭固是介乎人和自然物之間,而土地公則全是男性人格神。 土地公在臺灣民間的神譜裡地位並不高,然而,土地公堪稱是最普遍的神祇,幾乎隨處可見,因此也是最親民的神祇。土地公的起源一般理解皆是源於古代的社神,也就是土地之神。自古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皆得立社奉祀,這是因為土地廣博,大地載育萬物,人受大地滋養,感恩土地,豈能不敬。由於土地無所不在,土地公也成為最親民的神祇,其職能亦相當廣泛,包括最普遍的守護聚落、農田、守墓地、農田水渠、山等,也是財神;包括各種生活上的雜務等等,有些土地公因為地處國立知名大學附近,甚至具有文昌的職能,學生為求考試順利,向土地公奉上甜點以求過關或金榜提名。 土地公雖然地位較低,仍有其配祀神,包括土地婆、虎爺等。土地公是神祇中少數和配偶配祀的神祇,在許多地方都能發現土地婆,有別於中國大陸上的觀點,臺灣關於土地婆的傳說多是負面的,傳說土地婆較自私、心腸不好,會阻止土地公關懷平民百姓。不過,這樣的觀點似乎近年已隨著媒體的扭轉和女權較高而少為流傳。虎爺是多位神祇的座騎,包括城隍、保生大帝、財神等,土地公是其中之一,一般虎爺多陳設於廟中的神案下,又作壇下將軍。 土地公的相關儀式活動,除了平時例行初一、十五,或初二、十六,民眾和店家定時的拜拜活動外,還有農曆二月初二日或八月十五日的土地公生日。有些地方廟宇因為較具規模,還有每天早晚定時上香。 臺灣有幾座以財神職能知名的土地公廟,北有新北市中和區的烘爐地,中部有南投竹山的紫南宮,南部有屏東福安宮。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以其二十四小時皆可拜拜求財知名,是北部知名的財神土地公宮。紫南宮以出借發財金而知名,求財的民眾會向廟方「借貸」若干金額的現金,將這些現金放在身邊,祈求招來財運,一年後若財運不錯,應驗其願,則在原有的金額上添加若干金額,再歸還廟方,稱為「發財金」。屏東福安宮則以其成立悠久,規模宏大知名。此外,有些地方設有「土地公會」、「福德會」等組成祭祀團體,在聚落舉行「吃福會」,舉辦土地公戲等,是地方聚落與土地公相關的重要節慶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