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明故事傳說》大樹公

大樹公

大樹公是樹神的總稱,大樹公又稱樹王公、樹仔公或萬古聖公等等,也有以樹的種類來命名,例如榕樹公、松樹公、桂伯、茄苳公、刺桐公、檨仔公等等,在這些不同的名稱脈絡裡,公是它們的共同名字,公的意思就是老爺爺。換言之,大樹公就是對老樹的崇拜,因為民間認為樹齡長的樹裡即有樹神,必需加意禮敬,通常樹齡超過百歲,長數十公尺以上者皆予以祭祀。常見的情形是馬路旁、聚落裡的大樹,身上圍著一條紅布,有時樹旁還設有一座小神龕。此外,也有諸多地方的大樹公變成大型的廟宇,甚至是地方的信仰中心,樹神的稱號也有從「公」變成「王」的情形。 大樹公最基本的概念源於植物的崇拜,人們認為植物是有靈魂、有生命的,這是古代農業民族中常見的崇拜,因此,在古代也常見有穀神、花神等等,樹神是植物的崇拜之一。樹之所以有靈,有兩種看法,一是被神鬼所附,一是來自樹本身的長壽。這兩種看法有時會互相結合。關於樹被神鬼所附的看法,首先是和習俗有關,中國古代即流傳在死者的墳地種樹的習俗,除了作為標記,也是象徵死者的安息,樹木的榮枯是其指標。因此,這類習俗也就產生死者的靈魂附著到樹上的看法。另有一類看法是樹只是神靈的暫時棲身之地,一旦神離開了,樹也就枯萎了。在《戰國策》中即載有這樣的故事,樹的神靈讓人借走之後,五天就開始枯萎,到了第七天就死了。樹的長壽顯然來自人類本身的經驗法則,由於古代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密切,人類在日常生中經由觀察對照樹和自身,很容易就能發現樹的壽命和生命力都遠超過人類。因此,樹的長壽和生命力就成為人的想望和象徵,也就成為崇拜的對象。此外,還有一類情形雖然也是相信樹有靈魂,卻是源於恐懼,這是物老成精的觀念。由於樹的枝幹繁茂,有時如同人類的身體部位,而砍樹會造成樹汁的流溢,這都使人聯想到樹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間有某種關聯,因此傷害大樹的同時可能也就傷害了樹神,將導致祂的報復。因此加以崇拜,避免冒犯以求平安。 在全台各地有許多大樹公,它們大多只是小神龕,或是與土地公廟結合,成為土地公廟的一部分。大樹公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,或是重要廟宇者,據2003年統計,大約是在十座到十三座之間。這個日治時期初期的調查結果有十座相當接近。顯然大樹公變成重要廟在近百年來並無太大的變化。除了近百年來土地的開發利用限縮了大樹的生存空間外,人類社會的變化使得自然崇拜不易維繫也是原因之一。然而,大樹公在臺灣的信仰中代表著長生不死、豐盛和保護,傳宗接代等等意義,則沒有多大的變化。因此,在台灣有些地方,仍有讓未滿十六歲的孩童或青少年成為大樹公的「義子」,以獲得其生命力的習俗。甚至因為核心家庭增加,小孩生養不易,這類習俗還有成長的趨勢。

  • Top